主題報導

主題報導

翻轉教育 做中學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 吳穎沺副教授

在採訪吳穎沺老師的過程中,腦中不時浮現出電影「我的少女時代」中男主角徐太宇的影像,年少時的反骨個性與帶些叛逆倔強也都是吳穎沺的青春經歷,大學前從未想當老師的他,在人生一段自我放逐的思考過程後,因緣際會中埋下他想要改變教育現況的種子。

在老天的安排下,注定讓他執教鞭--成師者。

                            文/田婉君 圖/吳穎沺

      「資訊與社會服務」課程,由網學所吳穎沺教授帶領資工系大學部學生,以「做中學」的學習方式讓大學教育與社會服務相互連結,引導國小的孩子們自主學習能力與設計思維,也讓大學生可以與社會作更有感的連結。

邊緣化的成長記憶

       很難想像現在對於教育富有熱情的吳穎沺從小竟是個調皮不愛上課的孩子。從有記憶以來都是在教室外上課的他,不太清楚學習的意義究竟為何,而這種邊緣化與被放逐的感覺,讓沉默成為他成長中清晰記憶。

       而人生的奇妙處就在於你永遠不會知道老天替你安排下的下一步棋是什麼?國中一年級升二年級時的能力編班,數學、英文、生物等科目,卻讓吳穎沺意外考進所謂的好班。每到中午吃午飯時,配著班導報分數,低於標準分就被打手心的日子,就這樣一路打出好成績。骨子裡不喜歡唸書的吳穎沺,心中其實想要念的是高雄工專,但在父命難違的情況下選擇台南一中。父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名老師。原因很簡單,有獎學金與穩定保障的未來生活。

 變強 才能改變

       國中是極度壓抑的學習步調,高中後卻是自主的放牛吃草,本來應該是奮發努力地考取好大學,但依舊沒有目標的吳穎沺開始翹課,也許是因為國中與高中多少還有些底子,大學放榜,吳穎沺選擇了好山好水的花蓮師範學院當作自我放逐的第一步,雖說是放逐,但還是滿足了爸爸想要他當老師的期待。上大學後的吳穎沺還在摸索自己的定位,終於在大三那年他想通了,開始密集到圖書館閱讀各類的書籍,無論是哲學、宗教、文學…。

       大四那年,一場突發車禍,在瀕死前,人生好像走馬燈一幕一幕浮現出來,他驚覺自己究竟為自己做了什麼?於是起心動念想要改變!師範學院畢業後的實習經驗,一些不公不義的事發生讓吳穎沺領悟到,要變強才能改變!當兵時抽到了澎湖最操的步兵連,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揹上值星帶那刻起就要在龍蛇雜處中生存;要在學長學弟制下讓人信服;要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處理好利益分配…還是一個信念,要更強!

       孤獨是人生常態而困難是每天都會遇到的,若當下無法解決的問題,等更有能力時再去解決。總要讓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也希望能留下一些好的影響力給下一代。

 
B的啟示錄

       在教師生涯過程中考上了第一屆交大教育研究所,機率再加上運氣,吳穎沺謙虛的說自己的考運真的很好。但研究所扎實的外文課本,讓他每天下班後,就到研究室開始看英文論文,看到凌晨2-3點還是看不完…。第一個學期平時作業成績公佈,大家至少都是A-,只有自己拿B+。「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拿這樣的成績,我願意努力,但事實上時間與基礎都比別人少…。」

      「要用策略」,是他想到解決的方式。暑假時,他將要讀的書列出,日也讀夜也讀,讀到一看到英文就想吐,但經過一個多月苦讀後,突然有一天好像任督二脈被打通,他開始覺得讀起來很上手了,過程重點就是逼自己要用英文邏輯來思考。持續苦讀的結果在他碩士的畢業論文上,老師稱讚他的能力已經具有博士班的水準,而後來的博士學位也在3年內就完成。

力行參與教學

        吳穎沺老師為國內少數從事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跨領域研究之研究者,除了持續投入大量時間於國內教育現場,致力於協助現場教師教育理論與教學實務之連結,以提升中小學科學教育與數位學習成效。

       走入現場便是吳穎沺老師力行的教育理念。除了理論外,直接走入教學現場觀察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與狀況也是他一直在提倡的學習方式,「資訊與社會服務」的課程就是很好的開始。

       「我們讓學生以做中學的學習方式讓大學教育與社會服務相互連結,讓弱勢的小朋友減少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而影響了學習機會與進度的可能性,讓學生用程式教育與社會做連結,找到學習的意義。」吳穎沺表示。

       整個課程的設計會在學期初依據學生興趣與學習背景進行分組討論,安排訪談的學校或機構,開始進行服務,在學期中以團體討論的方式引導學生們反思自我,並隨時可以檢視服務的方式是否符合夥伴單位之需求,指導學生記錄學習內容與心得,進而建立學生學習歷程檔案,學期末時再搭配教學成果展,讓學生可以分享服務的歷程與心得,也可以藉由教學過程進行思考。」

 教育是學習如何思考

       引導式對話、問題導向課程是吳穎沺老師上課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深度討論與學習,不會直接給答案是課堂上想要傳遞的教育理念。「對學生來說教育就是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我們要教育學生的是,幫助學生如何學習,引導學生找到答案,那怕是暫時性的。教育的意義對每個人都不一樣,對出身貧窮的人來說教育就是翻轉人生的機會,會寫程式是非常有力量工具,它可以連結科技網路,用程式來解決周遭問題」吳穎沺表示。

小標:點燃學員教學熱切感

       而由吳穎沺帶領資工系大學部學生,以「做中學」的「資訊與社會服務」課程,更是讓參與的學生獲得了現場教學的經驗與滿滿的反思,從做的當中學到如何修正與調整教學方向、如何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發現問題時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課堂上體驗不到的實戰經驗。

       對當中參與的大部分組員來說這是第一次參與這樣的活動,參與這項課程的學員表示,就算有服務相關經驗,像這樣學習結合服務的也是第一次。多數人對於scratch不熟悉,因此會讓自己先學scratch、學習如何備課、學習如何與小朋友互動…,去學校教小朋友是一個難得的經驗也是很大的挑戰。

       看著學員學習心得的一段文字「我們很慶幸選了這門課,當初拿密碼卡時的那種熱切感還是存在著,這麼難得的一門課程永遠不會忘! 」讓吳穎沺在教學的這條路上付出再多也不累!